【行俠仗義的童年】
專吃蚊子的青蛙不能抓
家鄉(xiāng),在陳光標的記憶中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家家戶戶幾十平方米的茅草屋,是下雨天泥濘的爛泥土路,是下雨天就“睡”在自己床頭的牛,它曾一泡尿尿在他的臉上。
如今的他依然記得,小時候每當有要飯的在午飯時間路過家門口,父母就會叫他們到家里同桌吃飯;小時候大雨來了要收麥子,他和弟弟妹妹在墻上搶糧食,母親卻跑到別人家搶糧食,最終家里的糧食都濕了,都長出芽子了。
陳光標當時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他更不理解的是母親經常把要吃奶的弟弟放在床上哭,抱別人家的孩子吃奶。
那時,陳光標只有八歲,他看著弟弟哭得厲害,就問母親:“為什么不給弟弟吃奶?”
“你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我奶水還可以,別人家一點都沒有,小孩子要餓死的。”母親的話或許并沒有讓陳光標領悟到什么,但就是這一點一滴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他行俠仗義的個性。
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在放學后拿把叉子,背個籠子,到稻田里插青蛙,回家后把青蛙腿拔掉,兩分錢一斤賣到農貿市場上。
母親看到小朋友的行為,回家就對陳光標說:“別人家孩子抓青蛙,你不能去。”“為什么呢?”“你看臉上身上一個個紅疙瘩都是蚊蟲咬的,青蛙是專門吃蚊子的。”
第二天開始,陳光標只要看到有人捕青蛙就阻止他們。有次,碰到一家兄弟姐妹捕青蛙,他上前阻止,硬是被打了一頓。“我很勇敢,我不怕,第二天我看到有人單溜的時候,我抓到一個就使勁打。”陳光標有勇,也有謀。
如今,陳光標行俠仗義的地方不再局限于家鄉(xiāng),也不再僅僅依靠個人的綿薄之力。2006年起,他每年都在國家組織的大型企業(yè)家研討會上發(fā)出倡議,號召企業(yè)家朋友加入他的“光標榜樣愛心團”,為貧困區(qū)的人們送上新春的禮物。
當然,陳光標也有個遺憾,他沒能感化“上海”。“所有捐助的企業(yè)家中,沒有一個是上海的。”其實,他很樂意接受上海媒體的采訪,因為他希望借此感化上海的有錢人。
【不穿名牌的妻子】
第一桶金是妻子娘家湊的
網上有很多關于陳光標妻子的搜索,但每個搜索結果都沒有任何相關信息,只是猜測其妻子張婷是位美女。
在陳光標的眼里,妻子永遠都是最漂亮的,“在上海、南京,我都沒見過比她更漂亮的”。其實,相貌之外,妻子的心靈更美,“正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的妻子從來沒有為捐款和我吵過一句嘴”。
1997年,南京市路邊的一家照相館,陳光標第一次遇見張婷。
“小姐,你的耳朵很漂亮。”陳光標走近張婷,笑嘻嘻地說。
“你會看相嗎?”
“會,”陳光標用手摸摸她的耳朵,“摸一下能看得更準一點。”
“小姐,你心地很善良啊,比較有愛心,看到別人有困難想幫助別人。”陳光標摸著張婷的耳朵,“認真”地說。
張婷很驚訝,覺得他說得很對,好像遇到知己,便把自己的呼機號碼告訴了陳光標。
當天晚上,陳光標就約張婷去茶館喝茶,請她吃消夜;第二天約她看電影,見她父母,第三天就閃電般地帶她去大連旅游。陳光標重復著說:“我們倆是一見鐘情。”當時,他所有的家當就是五千元人民幣。
張婷從來不穿名牌,每上一趟北京,她就要去“水街”批一大包衣服。里面有自己的、孩子的、雙方父母的,一包有上百件衣服,總共才三四千元。“她就喜歡穿市場上外貿出口的衣服,她覺得那樣舒服”,這與我們想象中的闊太太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