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
4.爨底下:北方民居的活化石
第二次來到爨底下,雖離第一次的到訪相隔不久,但這里卻已有所變化,門票漲了,人也少了,或許是因為天氣的緣故,雖已是陽春三月,這里卻依然沒有春的痕跡。
爨底下村因位于京西一處隘口“爨里安口”之下而得名,“爨”意為灶。后來為了簡化名稱,才把“爨”字改為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川”字。村子的入口處,很多院墻上都有“爨”的字樣,復(fù)雜的筆畫,似乎暗含了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蘊。村子緊臨著京西古道,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京西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也是過往商隊的休息住所,所以,可以想象得到,爨底下當(dāng)年那喧囂的繁華。
“爨”字圖解
這處位于京西郊外的北方古村落,雖沒有南方古村的美麗繾綣,但它卻有著北方古村所特有的渾厚與蒼茫。全村結(jié)構(gòu)嚴謹,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依山而建,可以說爨底下是北方山地四合院的典型代表。依山建房與平地建房大不相同,這不僅要求建筑必須合理設(shè)計,而且對有限的空間也要進行合理地使用。石墻山路、門樓院落、影壁花墻,仍能看出當(dāng)年的精工細作,磚雕、石雕、木雕蘊育著古老的民族文化?;彝唢w檐、石壘的院墻凝重厚實中透著威嚴、恬淡平和中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所以爨底下又被稱為“京西的布達拉宮”。而這里也是電影《投名狀》的取景地,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或許你早已感受到了北方古村的蒼涼風(fēng)貌。
安靜的村落
爨底下村平靜安和,是打動人的最大力量。雖守著四面高山,卻也過得自然,時而喧鬧,時而安靜,就像是在演一出戲,一時間,沒有了滄桑,沒有了商隊,沒有了休息的行人,也沒有了啼聲陣陣,所有的場景像是一下子都撤了下來,只有老村,成了唯一沉默的背景。
“爨”字,共有三十筆,發(fā)CUA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
一個物件代表了一段風(fēng)霜
“爨”字從字意解釋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為:灶,燒火煮飯。為:姓,陜西省歧山縣有爨家莊,全村千口余人皆姓爨。此字難寫難認,會寫則成爨,不會寫則成一片,故而用諧音“川”字代之,但仍發(fā)爨音。最早是在1942年為方便抗日
干部特別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訊聯(lián)系,將“爨”改成“川”,爨與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開發(fā)后,爨字又大放熠彩。(圖/文:李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