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八仙為王母娘娘祝壽后,鐵拐李手提酒葫蘆與呂洞賓告別眾仙,結(jié)伴往下界巡游。二仙發(fā)現(xiàn)一狀如香爐的山腰絕壁有一洞府,便飛身進洞,見洞內(nèi)鐘乳突現(xiàn),美不勝收,二仙一邊觀賞,一邊暢飲。此時,洞外一聲巨響,一股大水自山腳下一洞穴奔涌而出,四下一片汪洋,淹沒了周灣一帶良田民宅。鐵拐李與呂洞賓一起沖出洞來看個究竟,見山谷水頭有一修煉千年的蛟龍正在興風(fēng)作浪,二仙便與蛟龍斗法,但見水勢漸小,吸入葫蘆之中,蛟龍失敗幻化人形,跪地求饒,二仙便罰其堵住洞穴水口思過,蛟龍遵命化為巨石壓在洞穴水眼上,二仙還喚出香爐山護神,監(jiān)管蛟龍。從此,周灣一帶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百姓為紀(jì)念二仙降龍造福,在山下建廟焚香,人們把降龍之山取名“香爐山”,蛟龍堵水處稱“思過泉”,香爐山間那形似佛頭的山巖叫“香爐護神”,二仙飛臨之洞,就是現(xiàn)今人們開發(fā)游覽的“香爐山溶洞”。
探討這一神話再現(xiàn)過程,我們可以把洞內(nèi)景觀按其聚集程度,依次分為四個景區(qū),予以說明。
第一景區(qū):洞天福地
傳說當(dāng)年呂洞賓與鐵拐李入洞后,腳下懸崖無路便飛身而下,現(xiàn)今人們只能憑借“探幽懸梯”而下。由于洞的頂部石壁形狀與一只展翅飛翔的蝙蝠酷似,故名“洞天福(蝠)地”。二仙與蛟龍斗法時,爭斗中沖入洞穴,直打得石破天驚,巨石墜落,驚動了洞內(nèi)靜修高人,嚇跑了洞中得道獵犬,忠于職守的金蟾,忙敲鐘報警,一時間洞內(nèi)墜石聲、報警聲匯成一片,直到蛟龍斗法失敗放下金鞭。這洞中墜石便是洞頂裂陷之石,這洞壁龍形,便是蛟龍斗法時留下的印跡,而那山崗天狗、修道高人、報警金蟾受到如此驚嚇后,從此便僵化成石,定勢于路旁。
第二景區(qū):福地龍宮
相傳二仙在洞中游玩,但見空中鐘乳懸掛,石簾半開,好不溫馨,宛如閨房,再向淺潭眺望,一婀娜少女坐在清澈水潭,秀發(fā)披散,玉手浣沙,如此美妙絕倫的洞宮奇遇,使二仙情不自禁發(fā)出驚嘆,清溪中的妙女聞聲,見是陌生男郎,一時羞愧難當(dāng),瞬間化為白龍凌空向洞壁飛去,從此小龍女消聲匿跡,便把這“福地龍宮”留下。龍女失蹤后,老龍王四處尋覓,那潭邊形似老翁觀望的石,取名“龍王尋女”;潭邊牛狀石稱作“海牛修身”;龍女藏身之地,就是要登懸梯才能欣賞的“臥龍幽洞”。這個洞壁四周長滿片狀的雪白石花,傳說是龍女受驚急跑擦落身上鱗片所留,洞口常年不干的水潭,是龍女憂傷的淚水。過去每遇干旱,周邊百姓來此取水祈雨,盼望天降甘霖。由于二仙無意中驚跑了龍女,便引出蛟龍怒發(fā)大水,禍及百姓,二仙斗法降龍的故事。
第三景區(qū):蛟龍幽洞
二仙洞中賞游,見洞頂鐘乳懸垂,如天女散花,身邊誦經(jīng)聲不斷,便順一石門而入,看到群僧聚堂,有高僧講道,二仙大喜,便上前點化,讓其悟通,便有了這“眾僧參禪”的景觀。
二仙無意中驚憂了洗浴的小龍女,對小龍女愛幕已久正在修行的蛟龍,非常惱怒,叫上與他一起修行的獅蛙獸幫忙尋找。這張開大嘴呼叫狀的奇石稱為“獅蛙怪獸”。旁邊的洞,就是當(dāng)年蛟龍修行之地,稱為“蛟龍幽洞”。由于小龍女藏匿,蛟龍一時難覓,便怒發(fā)沖冠,飛出洞外,自山腳下引發(fā)大水,禍及百姓,犯下罪錯,只得終生悔過。
第四景區(qū):神武金鞭
二仙游洞驚跑了小龍女,引起龍宮一片嘩然,二仙全然不知,只顧游玩,但見這里周圍石瀑飛流,蔚為壯觀,鐵拐李解下酒葫蘆與呂洞賓把酒賞景,陶醉其間,忽聽洞外一聲巨響,山洪爆發(fā),忙提葫蘆飛身出洞,便引出二仙降龍造福百姓的故事。當(dāng)年二仙掛酒葫蘆地方,便是洞中奇觀“葫蘆映影”。蛟龍斗法失敗,潛心悔過,交出兵器,堵水造福,蛟龍繳出的兵器,便成為洞邊景點“神武金鞭”。神奇的鐘乳石,把一幕“二仙降龍造福”的話劇,終于濃縮為構(gòu)建和諧,造福百姓的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