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難過后,有很多犧牲和教訓,更有很多經驗。這些都昭示我們要提高全民防范自然災害的意識,提高我們的防范知識和技能。”在日前舉行的主題為“科學應對洪澇災害”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海軍總醫(yī)院院長、中國醫(yī)學救援協(xié)會水系災害救援分會會長錢陽明的話代表了與會專家的觀點。
面對災害,拿什么來拯救我們自己的生命?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在廣渠門立交橋下,由于被水淹沒后無法打開車門和車窗,司機丁志健在車內的溺亡讓所有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在北京市氣象局研究員、北京減災協(xié)會常務理事吳正華看來,這位司機之所以會溺亡,是因為他不知道敲車窗的四角能更容易打碎玻璃,或者車里根本沒有用于敲玻璃的小錘子。而此次悲劇發(fā)生的根本,則在于他缺乏應對危機的基本知識。
有人認為,在面對災難時,這位司機或許也因為其心理脆弱、情緒不穩(wěn)定而無法作出正確的逃生行為。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心理危機與壓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卻有不同的觀點。
“像其他生物一樣,人在災難發(fā)生以后會動員他所有的資源和力量。即便沒有逃脫死亡命運,他也是已經啟動了內在所有的力量來抗爭。”西英俊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逃生。
“從一個醫(yī)學救援者或醫(yī)務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我國大陸民眾目前普遍缺乏防護知識,與歐美國家,甚至與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相比,都差得很遠。”錢陽明遺憾地道出這樣一個現(xiàn)實。
有一個案例即能說明問題。2004年,同樣是7月,印尼海嘯即將發(fā)生,一名恰巧在當?shù)芈糜蔚挠l(fā)現(xiàn)海面突然下降,立刻想起地理課上老師曾講過,這種情況表明海嘯即將到來,應迅速躲避。于是,100多個人跟著她成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這種小學生都知道的簡單知識,也完全可以達到自救的目的。”為此,吳正華認為,我國應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首先,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應該開設防災減災課程,并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教育層次,使用深淺程度相異的教材。
其次,加大對社區(qū)居民宣傳教育的力度。北京減災協(xié)會曾在城市社區(qū)和農村鄉(xiāng)鎮(zhèn)開展過相關科普活動,每次都有幾百人參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對政府應急管理機構的人員要進行科普教育。吳正華還建議,在洗車店等場所中也要擺放防災宣傳小冊子,以告訴開車人,碰見洪水、大風、火災等災害時應該怎么辦。“只有這種從細處著眼,從小事做起的方法,才能真正在到了危難的時候避免大的損失,取得大的功效。”
除此之外,“心理干預人員還應在事發(fā)后2小時內的危機潛伏期、1周內的危機敏感期和1月內的危機轉折期三個關鍵節(jié)點,對心理創(chuàng)傷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西英俊補充說。
錢陽明表示,全社會都應當關注和普及災害的預防知識,比如如何應對惡劣氣象條件下的溺水、雷擊、觸電情況等。
正如中國醫(yī)學救援協(xié)會李宗浩所言:“生命在自己手中,只有平時多多積累災害預防知識和技巧,災難來臨時才有可能贏得生機。”(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