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戰(zhàn)時驛運,擬修商白馱道
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兩年間,大片國土淪陷,沿海各省皆被日寇侵占,海路交通梗斷,各主要戰(zhàn)場物資運輸受到極大影響,在此情況下,國民政府開始重視以民間運輸為主要運力的驛運功用。1939年1月,交通部遵照行政院指示,召開全國公路、水道交通會議,決定設立全國馱運處,開始籌辦馱道運輸。1940年7月,軍事委員會召集川、甘、滇、贛、浙5省建設廳廳長和黔、桂、粵、閩、陜、豫、湘、鄂、寧等10省代表參加會議,專門討論馱運事宜。9月1日交通部成立驛運總管理處,將全國馱運路線一律改為干線。陜西遂于當年10月11日成立驛運管理處,正式開辦驛運業(yè)務,并在全省確定開辟驛運支線5條,其中貫通商洛的長坪公路被確定為長坪驛運支線,歸商縣驛運分段管轄。輸送物資主要以第一、第五戰(zhàn)區(qū)軍需品為主,商貨次之,業(yè)務開展從1941年5月開始。下轄驛站等級分為特、甲、乙、丙4等,各站又有營業(yè)站、運輸站和中轉站之分。長坪驛線下設長安、灞橋、蘭田、黑龍口、商縣、龍駒寨、商南、西坪等驛站,依據各站業(yè)務范圍和等級,倉庫、車棚、馬廄、牛圈、獸醫(yī)、診所等設施又各配備不同。驛運運力以民間組織為主,以縣為單位按保甲編組,縣、鄉(xiāng)保長分別擔任分隊長,在縣城20公里以內的為常備隊,供緊急軍、公運輸,隨時征用。20公里以外的為預備隊,在常備隊不敷使用時補充之。在滿足軍運的情況下,長坪驛運當時最繁忙的商運主要是濟豫鹽運??箲?zhàn)時海鹽斷絕,鹽價暴漲,人心恐慌。而陜北三邊一帶鹽源豐裕,政府遂將產于陜、蒙邊界“花馬諸池”的鹽巴,通過長武、彬縣、咸陽等地,再經長坪驛線趕運至極度缺鹽的豫、鄂等省,以緩解上述兩地的鹽荒。濟豫鹽運是當時陜西驛運的一大主要任務,軍事委員會亦將此視同軍事任務,要求各驛線優(yōu)先運輸,不得延誤。
抗日戰(zhàn)爭中、后期,陜、豫、鄂三省交界處的秦嶺、巴山山區(qū)成為阻敵深入的天險和西南、西北防務的天然屏障,戰(zhàn)略地位愈顯重要。但這一廣袤地區(qū)山大溝深河多,交通極為不便,貫穿其中的陜西商洛和安康、漢中的西荊、漢(中)白(河)兩條公路之間無以溝通,給軍運補給造成極大困難。1944年8月25日,蔣介石根據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陳誠的報告,手諭陜西省政府主席祝紹周,令其迅速組織人力勘修商白(商縣至白河)、長康(長安至安康)、長石(長安至石泉)、周城(周至至城固)、眉留(眉縣至留壩)5條馱道,以能通騾馬為度,限11月底以前趕修完成。這5條馱道皆系關中通往陜南的古道,因山高石堅路險,歷史上曾不斷整修,時有興廢。1939年建設廳曾派員勘查,并令飭各縣勘修,但因“石方、橋涵工程匪地方人力財力所可辦到,惜未付諸實施”。這次整修工程統由各縣征用民工,省公路局督辦,于1944年10月先后開工,主要是對難以順利通行騾馬的路段進行整修加寬,大部于11月底前后按期完成。其中,商白道沿途經地和里程如下:馱道由商縣城南過丹江,經上官坊、下官坊、山陽縣城、高壩店、漫川關入湖北境,然后過上津堡、甲河關、老關廟,渡漢江至白河,全長201公里,系溝通陜西東南部秦巴山區(qū),聯接長坪、漢白公路的一條捷徑。
戰(zhàn)時開辦驛運期間,陜省還曾有修筑商縣至安康、商南至安康、商縣至白河、商南至白河大車道的計劃。1944年9月13日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陳誠電告陜西省政府主席祝紹周,立即對上述幾條大車道進行勘估預算,并電請軍委會轉飭交通部撥款修建。同月22日陜省召開第三十四次委員會進行討論,決定工程由建設廳主持。建設廳即派工程師蔣啟仁、技正杜鴻芳前往勘察。勘后認為工程均屬艱巨,用款過多,非短期內所能完成。1945年1月省府決定,先修商白(238公里)、南白(262公里)兩條,并將商白線改按馱運道標準修建,但因工款無著,鋼釬、炸藥也籌湊困難,遲遲未能動工。后因抗日戰(zhàn)爭勝利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