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6歲的李連慶又做出了一個閃電般的決定。
這一年春節(jié),李連慶的兒時玩伴陳日明到北京探親時,專程到家中敘舊。說起落后的山村,陳日明老人連連搖頭。荷路村只有410多人,村集體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懶散,賭博成風。
李連慶心中翻江倒海,萌生了回老家做點事情的念頭。老友一走,他就向妻子、兒女“通報”了這一決定。
“全家人都表示難以理解。但我總感覺家鄉(xiāng)在呼喚我,鄉(xiāng)親們在呼喚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鄉(xiāng)來了。”
2008年國慶節(jié)后,李連慶帶著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帶著家人的“不放心”,孤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連慶公改變了一個山村
“翠柏圍深院,紅楓傍小樓。書叢藏醉葉,留下一年秋。”養(yǎng)牛場辦公室的墻上,是葉帥之子、“獨臂將軍”葉選寧四年前抄錄的葉帥詩作。葉家人都稱這位老衛(wèi)士長為“連慶公”,葉選寧在落款處寫道:“連慶公居此十年,與老帥朝夕相伴,如今人去樓空,思念之情可想而知。”
愛國、愛鄉(xiāng)、念舊是李連慶的感情底色。
“連慶公回來了!”平靜的荷路村沸騰了!
李連慶心情既激動又黯然:荷路村97戶人家,留守的不到百人,盡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村口垃圾成堆,溝渠污水橫流;一遇雨天,村中巷道泥濘不堪;祠堂搖搖欲倒,而他的祖屋也已長滿青苔。
李連慶決定先從修祠堂做起。村民陳偉民告訴記者,動工時,連慶公堅持每天巡夜,有時晚上10時,還能看到李連慶打著手電筒、握著練武用的木棍。
2009年夏天,祠堂修完。鞭炮齊鳴、舞獅歡騰之中,細心的村民發(fā)現(xiàn)祠堂門口的一塊石頭上,從捐款最多的村民到捐款僅50元的村民,200多位村民的名字均銘刻在上,但出錢出力最多的連慶公僅列其名、未列其款。
“連慶公把攢下的積蓄全部捐給了家鄉(xiāng),工程快收尾時,還缺5萬元。”李偉強告訴記者,從不愿向人開口借錢的李連慶硬著頭皮找了幾個老戰(zhàn)友借錢,兩三天內(nèi),尾數(shù)湊齊。
漸漸地,鄉(xiāng)親們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有了變化——
平整的籃球場、生態(tài)小公園讓孩子們有了玩處,4公里村內(nèi)巷道硬底化,下雨再也不怕了;全村集中排污、收集垃圾,溝渠的水清了,小魚在水中游蕩。(張東明王垂林趙琦玉周志坤陳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