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淵源由來已久,其鼓吹、倡導侵略的理論、政策和方針也比比皆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浩如煙海的侵華理論中,有一份完整、系統(tǒng)、全面鼓吹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秘密情報,為中日兩國已出版的各類史料書籍所沒有,即便涉及到此報告的有關著作和論文,要么語焉不詳,要么只取報告的某個內容或某個方面,讓人難觀其全貌。這就是日本陸軍少將、日本侵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于1936年秋,寫給日本關東軍的一份秘密情報。
重慶市檔案館館藏的這份珍貴檔案,名為《日本松室少將最近對關東軍的秘密情報》,是由四川善后督辦公署翻印送四川省政府,再由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于1936年10月21日密令各縣市政府“知照”并“以資警惕”的。
尋找市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
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地少人多、資源貧乏的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危機的困境,緩和并轉移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具有軍國主義特點的日本帝國主義,只有一途,那就是發(fā)動戰(zhàn)爭。對此,松室孝良并不忌諱,在其報告中直言不諱地說:“帝國貨物之向華走私,為帝國對華之斷然手段,其用意在促進華北特殊政治體系之成立,而隸屬于帝國獨立之下,屆時政、經、軍諸般問題,均可依帝國之意志而實踐的解決。”
報告認為,隨著日本國內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工業(yè)產量的逐漸增加,其向國外其他各國的進出口量也日益增多,這就侵犯了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經濟發(fā)達的歐美諸國的利益,進而引起他們對日本的嫉妒和不滿,紛紛于其本土及殖民地、領屬地高筑關稅自保的壁壘,以最大的力量來抵制日本帝國的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這就大大損害了日本帝國的利益。雖然日本也想與這些國家抗衡并對之進行報復——“對對方之商品圖謀抵制”,但無奈日本是一個領土狹小、原料缺乏的島國,其進口的各種物品,都是其國內生產必需的原料,“帝國無從以自產代替之”。在與歐美各國的商品貿易戰(zhàn)中,日本“痛感原料缺乏與市場之狹小,并深信原料與市場之獲得,非經相當之艱辛奮斗不可。而此地域之獲得,又非與帝國若干勢力打成一片,連成一氣,亦難以確保。”
為獲得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地域并與已經控制的朝鮮半島連成一氣,日本帝國主義于1931年悍然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并出重兵將中國的東三省迅速占領,使得日本國內原已十分窘境的市場與原料問題“得稍緩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日本經濟的進一步膨脹,僅僅占領中國的東三省是遠遠不夠的。
由此一來,按照1927年“田中奏折”所規(guī)劃的侵略步驟,日本占領中國東三省之后的下一個侵略目標,就是中國的蒙古。但是,考慮到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蒙古為一廣闊之原野,軍事上的地位雖然重要,但在經濟上卻遠遠不能滿足日本當前的急需;言資源,日本對之缺乏調查與開發(fā),緩不濟急;言市場,蒙古人素來生活落后,加之人口稀少,其容量實在是微乎其微,少得可憐。二、日本帝國雖然對蒙古虎視眈眈,垂涎已久,但卻缺乏對蒙工作人員,即使現(xiàn)有的一小部分這方面的人,也只是處于初期的訓練階段。且蒙古傳統(tǒng)的原始游牧生活,也不適合一般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恐占之容易據之困難。三、蘇俄素來對蒙古保持著特別的興趣和注意力,這也不得不增加日本入侵蒙古的成本和戒心。正因為考慮到這些原因,所以松室孝良向日本關東軍及日本政府建議:暫時放棄蒙古,而對之采取“除以種種掩護手段,用實力威脅操縱王公等方式外,不愿作任何刺激敵國(意指蘇聯(lián)——筆者注)精神之占領”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