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郭超英在離隊前夕,仍然堅守工作崗位。
下圖:12月5日,郭超英離隊當日,他給編輯部發(fā)來一條告別信息。
18年前,我乘坐連隊運送裝備器材和生活物資的卡車,從休整點前往海拔5134米的色季拉雷達站采訪。69公里的盤山公路,我們轉(zhuǎn)過一個又一個“U形彎”,碾過一段又一段“彈坑路”,穿行在風雪交織的“生命線”上。
“有落石!”透過風雪的間隙,前方不到10米遠的路面上,橫七豎八地散落著幾塊從山上滾落的大石塊。官兵們從車廂里跳下來,用鐵鍬和雙手把石頭一塊塊整齊地壘到山體的一側(cè)。
僅僅半個多小時,他們就成了一個個“雪人”。一路上,填補、修補被雨水沖出的坑洼路面,清理從山上滑落的泥土、石塊,官兵們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出沒在高原的風雪中。
5個多小時,運輸車發(fā)出咆哮般的轟鳴,夾帶著遮天蔽日的濃濃黑煙沖上了海拔5134米的色季拉陣地。
長60多米、寬13米左右的鐵皮屋頂土坯房就是官兵日常生活、工作、娛樂的全部場所。雖然已時至5月,但背陰面一人多高的積雪仍蓋著大半個窗子,留下一條窄窄的縫隙,像人睜開的眼睛。整個走廊和房間的水泥地面上全是冰,走在上面發(fā)出“咔嚓咔嚓”的聲響。
2018年5月,我乘坐新型勇士運兵車再次奔赴色季拉雷達站。69公里的盤山路,這次只用了1小時40分鐘!
-20℃的氣溫在山風的勁吹下“穿透”我的身體。步入比標準籃球場還要大的新型陽光棚內(nèi),耳邊呼嘯的山風停了,一股巨大的暖流迎面襲來,官兵們正挽著袖管在打臺球、玩撲克、打乒乓球……全新一代保暖式陽光棚住房,官兵學習、休閑、娛樂設(shè)施一應俱全,掛在墻角的溫度計顯示實時氣溫是6℃。
教導員趙仕武剛從內(nèi)地休假歸隊就上山值班。從海拔300多米的平原到海拔5134米的高原讓他極不適應。睡覺時他只能半躺在床頭,邊吸氧邊“瞇”一小會兒。連續(xù)3天,衛(wèi)生員監(jiān)測他的心跳最低每分鐘47次,最高每分鐘52次。
“寧讓生命透支,不讓使命欠賬!”再次回味高原雷達兵的錚錚誓言,我不禁感嘆: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變的是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不變的是高寒缺氧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變的是不斷升級換代的武器裝備,不變的是“山高標準更高,缺氧不缺斗志”的豪邁情懷。
12月5日,是我離開部隊的日子。入伍24年了,每年老兵退伍的日子,我都忙著為即將退伍的戰(zhàn)友拍照留念,用心寫下他們的故事。但今年,我也將同他們一樣,告別這片充滿生命活力的高原。
離別之時,我又一次接到了報道任務(wù)。此時距離退伍僅剩幾天時間,但我還是立即從連隊趕到400多公里外的拉薩,又直奔300多公里外的某雷達陣地采訪,一天之內(nèi)從海拔2900米“爬”到5080米。等到下山時,我已錯過了部隊為老兵送行的儀式……
用這樣的方式告別,我不后悔。我悄悄離開,只是不想讓戰(zhàn)友們看到我的眼淚。(作者系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雷達某旅退伍老兵 郭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