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豐都縣仁沙鎮(zhèn)陶家坪村黨總支書記張國茂,差不多每個周末都要到村里建成不久的新豐書院走一走。12月1日下午4點多,張國茂又來到書院門口。他一眼就認出幾個熟悉的身影,一群孩子看到張國茂后,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
“快點快點,晚了就沒有好位置了!”9歲的陶胤丞一邊走一邊催促身邊的小伙伴。“不急不急,都是好位置。”張國茂笑著跟孩子們打招呼。
10多分鐘的時間,陸陸續(xù)續(xù)來了好幾撥孩子,有的進了“仁智學堂”,有的進了“雅致書房”,還有幾個去了“仁義禮堂”。
張國茂很欣慰:“看來這件事我們做對了?!?/p>
陶家坪村是距離豐都縣城38公里的一個小山村,民國時期,村里建起了一座陶氏宗祠,后在此開辦了新式學堂。因年久失修,被列入當?shù)匚奈锉Wo單位的陶氏宗祠一度瀕臨倒塌。
為促進鄉(xiāng)村振興,陶家坪村兩委提出整合資源打造“書香陶家坪”的設想。村民和在外的陶家坪人積極響應,很快籌建了書香陶家坪發(fā)展促進會,并自發(fā)捐款35萬元著手修繕陶氏宗祠。
“豐都是典型的西部勞務輸出大縣,全縣85萬戶籍人口中近26.5萬人外出務工,使1.4萬余名留守兒童面臨脫管失管。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迫切需要‘有聲有形’的實踐載體。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具備‘禮堂、學堂、食堂’三大核心功能的新豐書院。陶家坪的做法與縣里的思路不謀而合。”豐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殷洪江說。
遵循“低成本、全覆蓋”的原則,豐都縣統(tǒng)籌現(xiàn)有的農(nóng)家書屋、鄉(xiāng)情陳列館等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通過完善功能、優(yōu)化服務提質升級“轉換一批”,清理整合農(nóng)村閑置校舍、廢棄祠堂等閑置資產(chǎn)和場所高標準高品質“盤活一批”,根據(jù)“規(guī)范化、標準化、實體化、數(shù)字化、長效化”的要求適度“新建一批”。
陶氏宗祠屬于豐都要高標準高品質“盤活”的那一批。陶家坪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修復完善了集議事堂、圖書室、村社食堂等功能于一體的“仁義禮堂”“仁智學堂”和“仁愛食堂”。張國茂說,村里的新豐書院建成后,每個周末都會有志愿者來這里陪伴未成年人,村里的20多個留守兒童也會相約來這里看書、學習,做游戲。
陶胤丞的爸爸陶大奎早年因意外致殘后一直在家休養(yǎng),母親常年在外務工。讀小學三年級的陶胤丞,放學后總是覺得很孤單。村里的新豐書院,成了他周末最喜歡去的地方。陶大奎告訴記者,胤丞以前周末幾乎不出門,總是自己在家里“悶”著,現(xiàn)在跟村里的同齡人一起玩、做作業(yè),性格好了,成績也好了。
陶家坪村五組57歲的陶大興與77歲的陶林波是鄰居,去年兩家人因修建水池鬧得不可開交。村里讓兩家人來新豐書院的“仁義禮堂”調解,村干部和鄉(xiāng)親們從法律法規(guī)、家風家訓、村規(guī)民約到鄉(xiāng)風道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化解了雙方的心結?!昂么簏c事嘛,同宗同源一家人,確實沒有必要鬧成那樣?!碑斨甯刹亢袜l(xiāng)親們的面,兩人握手言和。
豐都縣仁沙鎮(zhèn)黨委書記龔德貴說,仁沙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底蘊建好新豐書院,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通過祠堂議事、家訓立事、食茶敘事、法理平事等方式,將當?shù)貎?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人民調解工作深度融合,實現(xiàn)矛盾糾紛“能在村組不到縣鎮(zhèn)”的目標。
(記者 張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