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在這一天臨近之際,不少國家都開始自發(fā)祭典孔子。用祭典這種很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誕辰之際來表達對孔子的追慕之情,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
據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四季釋奠于先師,以表尊師重道之意。而孔子這位中國第一位私人教師,以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培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而著稱于世。在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諸侯即開始祭孔,綿延兩千多年至今。祭孔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的自發(fā)行為,也成為許多國家的文化行動。這從一個側面深刻表明,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產生深刻影響,也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作用。
為什么在人類文明、社會發(fā)展水平與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的今天,世界還在懷念這位圣人賢者?顯然,孔子能夠生存于今天世人的心中,最根本的還在于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那么,2500多年過去了,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夠穿越漫長的歷史塵埃,凸顯其不朽的價值?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呼吁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边@為我們觀察全球祭孔現象、孔子熱等提供了一個鮮明的現實視角。
盡管21世紀的這十幾年進程表明,世界揮別了20世紀上半葉那樣的戰(zhàn)爭與殺戮,但局部戰(zhàn)爭、貧困饑餓,仍不時令世界驚魂;盡管人類的進步與古代世界遠遠不在同一個層次,但是人們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如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物欲追求毫無節(jié)制,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瓦解,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如此等等,依然困擾著人類自身。
毫無疑問,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以其深邃思想和穿越歷史的洞察力回答了這些問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些至今仍閃耀著哲理光輝的睿語,依然給今人以啟迪。而儒家學說乃至儒家思想,更早已為世界秩序描繪了一幅和諧有序的生活圖景。
事實上,從孔子學說這個重大思想源泉出發(fā),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解決人類的諸多問題和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示。在紀念孔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口氣概括了15個方面的豐富思想,認為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而這些豐富思想的核心就是“和”。這個“和”的一個重要源泉,正是孔子。
可以說,“和”是中華文化的元點,又是貫穿中華文明的主線。從“和”而來,向“和”而去,生發(fā)出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等諸多理念,從而與世界各國民眾的內心同頻共振,為重構當今世界秩序提供了最佳方案和路徑。今天,從全球祭孔,到孔子所倡導的諸多理念深入人心,不正表明人們內心里追慕的正是“和”的世界秩序么?有“和”,才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和”才有幸福的生活,有“和”才可能如海德格爾所吟哦的“人,詩意地棲居”。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有一句用多種文字鐫刻的話:“戰(zhàn)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須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wèi)和平之屏障。”祭典孔子,追慕和平,世界就一定能步入良性的秩序,各國人民也一定能有自己幸福的家園。(文/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