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談到減負,只做“減法”,沒有“加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減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同時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讀書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四、中國學生缺失三種“素質”
我對中國教育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今天,中國的學生熱情、獨立、開放、自信,但卻嚴重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學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學習素質,是引領、促進、保障學習有效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品質;獨立性,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對生活的自主處置能力、對問題的自主判斷能力,等等;社會責任感,是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家庭所擔負的自我使命。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別。而這三個要素又恰恰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
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一個人就不會有大智慧。一個人的情懷和境界,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yè)的高度。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五、擇校問題需要綜合治理
說到底,擇校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改革開放之后,為了所謂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國家還是集中財力辦了一批重點學校。這個問題一開始并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時候,資源不均衡問題就十分突出了。2006年,《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要均衡發(fā)展,把均衡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政策。解決這個問題,一要抓資源配置增量均衡;二要通過標準化學校建設,解決學校之間存量差距過大的問題。三要通過促進優(yōu)秀校長和教師的流動,解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這恐怕是我們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難點。
我認為,因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帶來的擇校應該解決。但由于學校辦學特色和個性不同,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遷徙和長期流動等因素帶來的擇校問題會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對擇校要持歷史、客觀的理性態(tài)度。當資源配置相對均衡,校長和教師順暢流動,這一切形成制度化,還存在擇校問題,怎么辦?這時學額的分配要有公平的辦法,要有民主的監(jiān)管機制。比如電腦搖號就是個好辦法。
六、并不反對基于內在興趣的校外班
選擇興趣班的關鍵在出發(fā)點。比如奧賽,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奧賽班的出發(fā)點就有一些功利,他們把奧賽作為敲門磚為孩子升學做準備。這跟人的天賦和成長是沒有關系的,很多參加奧賽的孩子并沒有天賦,奧賽變相成為扼殺人才的一種工具。所以我主張各種奧賽必須和升學的功利價值分開,不能把它作為升學的敲門磚。三年前,山東省即把所有的社會證書考試和中考切斷了關系,包括奧林匹克競賽都不能作為升學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呼吁,高等學校自主招生也應該和奧賽切開,各種奧賽的金牌獲得者不能直接獲得升學資格。將來我們徹底把這些功利切開以后,才能引領家長讓孩子因興趣、因天賦、因素質而參加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奧賽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為敲開各級各類學校大門的“敲門磚”。
七、沒有效率的學習,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差
愛孩子是人人都會的,對于父母來說這是天然的本能。但是會愛孩子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真正愛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學的,從整體上講,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還應該進一步提高。當然這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家長,實際上學校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很多學校是掛著家長學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長就教育孩子的科學問題真正進行過溝通。比如,我們開了許多必修課、選修課,家長認為不必要,認為只要開好考試科目就行了。他們不懂得,課程就像一個營養(yǎng)菜單,講究科學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些都需要跟家長溝通。必須要讓家長了解關于課程開設的科學知識,學10個小時未必比8個小時成績高,如果缺乏學習興趣、不講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生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會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