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家洼,我似乎沒有明顯地看到賈平凹觀察上的認真和仔細,但是我們閱讀《雞窩洼人家》中“雞窩洼”的地形和景物描寫:“三間上屋,兩間西廈。洼地埋在一片柞樹、樺樹或者竹林子里,而整個雞窩洼里,唯有回回家的院落是最好的風脈了:在洼的中心,前邊伸出去,是一片平地;背后是漫漫的斜坡,一道山溪從坡頂流下來,繞屋旁流過去,密得不透風的竹子就沿溪水長起來。大路是沒有的。以這里為中心,四邊的臺田塊與塊之間的界堰,便是路了。條條交錯,紛亂中顯見規(guī)律,向整個洼地擴散開去,活脫脫的像一個篩的模樣。雞窩洼的名字也就從此叫起了。”小說中的“雞窩洼”,幾乎完全就是按照楊家洼的地形地貌描述出來的。
看完楊家洼沒有立即下山,爬上來一次不容易,我們順著山上小道朝屬于農科站的另外一條溝走去。那條溝半坡上有兩戶人家,我們從門前經過瞄了下其中的一家,那是農科站最大的困難戶。倆口子三十多歲,生有兩個孩子,我在這里時女人先后還懷過幾次,都因為極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流產了。其實他們連這兩個孩子都難養(yǎng)活得了,每年春季早早就斷了糧。一是毫無積蓄,二是不會計劃過日子,頭腦 好象不夠用。女人一分錢沒有就敢去縣城逛街,去時后邊背一個懷里抱一個帶著兩個娃,布袋子裝一升原本就不富足的口糧黃豆。到了街上用半升黃豆換糧票不收錢,另外半升換錢不收糧票,她以為糧票就等于錢。隨后再用糧票和錢去食堂買一些包子,和孩子們一起美美咥上一頓,然后高高興興回家來。聽說這樣的事有糧食吃時,每月都有兩三次,他們也不管糧食吃完了怎么辦。有一年春季我聽說這一家快斷頓了,這家男人又沒有來干活,便爬上坡去看看。進門后發(fā)現倆口子和娃赤挺挺躺在床上,說是早上一頓就什么也沒有吃了。我氣得真想抽男人一耳光,說沒啥吃了你也不下去找找干部,這樣餓死了算誰的責任?倆口子都不吭聲,任你訓斥。末了我?guī)е腥巳ドa隊保管室,讓趕緊給弄點吃的帶回去。后來發(fā)放救濟糧,只敢稱給一天數量,怕女人再拿去換糧票和錢。賈平凹聽我說著這些,特地在這個家里多看了幾眼,只一間小小的房子,除了鍋灶和一鋪炕外什么都沒有。賈平凹說,這大概就是真正的無產階級了,日子過成這種樣子,不光是因為窮,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天我們從農科站相鄰的北溝大隊山坡上下來,在接近溝底一家屋場上看到沙果樹,樹干粗壯,枝條垂落下來,掛滿了紅艷艷粉都都的果子,看著都讓人流口水。屋主人認識我,叫我老馬,很客氣的樣子。我說想吃你們這沙果呢,主人說吃吧,吃吧,說著就找東西要給我們摘。我從下邊枝條上摘了幾顆給賈平凹和何丹萌,又爬上樹去揀那些又紅又大的摘了很多。屋場旁邊有一眼泉水,一根竹竿直通屋內,何丹萌想用衣服兜著沙果去泉水處洗洗,賈平凹說:“洗啥呢,這里的果子是帶仙氣的,別把仙氣洗跑了。再說直接從樹上摘下來,沒過幾遍手,雨水早就洗干凈了。”賈平凹說著,已接連吃了好多個。我們吃著沙果,賈平凹又去看泉水,在那里磨磨蹭蹭了一陣子,拿起橫在水泉邊的一截竹竿看了看,說中間是打通的,直通房屋里去,跟自來水管一樣。這樣的發(fā)現隨后就被賈凹寫進了《雞窩洼人家》:“在雞窩洼里,最方便的莫過于是水了,家家屋后緊挨著一個石坎或者巖壁,那石縫里,長年滴滴咚咚流著山泉,泉水又冬暖夏涼,再旱也不涸,再澇也不溢。家家就把一根長竹打通關節(jié),從后墻孔里塞出去,一頭接 在那泉上,一頭接在鍋臺上。要用水了,竹管往里一捅,水就嘩嘩流在鍋里;不用了,只消把竹管往外拉拉,水就停了。適用的倒比城里的水龍頭還強。”
從山坡上下來后天色已經不早,我們直接去了黨支部書記鄧富山家吃飯。飯是大米飯,農科站兩個生產隊都有七八畝水田種水稻,每人每年能分到10斤左右稻谷,除了特別尊貴的客人不會用大米飯招待;菜是以臘肉為主的各種炒菜,肉片子5分厚一柞長,豆醬、豆腐、粉條、木耳、磨菇等作為輔料,搞了滿滿一桌子。在當時的條件下,算得上是最為豐盛的了。當然還有酒,是那種山里人自釀的甘柞酒,度數不高,有一絲兒甜味兒,十分好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