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很悲觀,思想消極,為什么悲觀?我看東北在日本的勢力下,也沒有什么發(fā)展了,“二十一條”那一簽,我們東北人差不多是半個亡國奴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朝鮮人第二了。那時候日本已經(jīng)是個強國,我國沒有什么力量去對抗。那心里非常難過,悶得上,覺得干什么都沒啥前途。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頗受刺激,因是彼時即欲立志為國家做事。
可以說,這是張學良國家觀的萌芽。這一萌芽發(fā)端于對超越自身利害、榮辱、年齡的關注,正是這種關注引發(fā)的憂患意識,促使他走上了探索國家前途的漫漫人生路,開始將國家的命運縈系于心,逐漸萌生出為挽救國家命運需要做點什么的決心和勇氣。
二、稚嫩的心田流淌著古老的傳統(tǒng)
人們的歷史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但任何人創(chuàng)造歷史時都無法隨心所欲地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它無法擺脫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來源,即使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思想,也有熏陶它的源頭。一般來說,思想的源頭都離不開歷史傳統(tǒng)。歷史傳統(tǒng)是復雜的,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精神總和。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承繼這份精神總和或總和的某一部分中成長起來的,借此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并在認識和體驗中形成自己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愿望。因而,被稱為歷史傳統(tǒng)的精神總和對于民族成員來說,如同空氣和糧食一樣重要。縱或有些成員抱怨空氣的質(zhì)量不好、糧食的營養(yǎng)單一,也無法拒絕吸納和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