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開年大戲《大清鹽商》日前落下帷幕,該劇憑借較高的歷史、美學價值,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近日,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舉辦了該劇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就歷史正劇應該怎么寫,歷史劇應該堅持什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我們以前看的所有表現(xiàn)商人的戲,像《喬家大院》《大宅門》等等,都有一個共同點:基本講的都是家族史和個人傳奇。這樣的故事再重復就難以吸引觀眾,且揚州鹽商很多是世襲的,從這個角度講述,肯定是沒有新意的。”在談到創(chuàng)作這部劇的初衷和方向時,該劇總制片人、編劇李向民表示,《大清鹽商》沒有采取縱向的從發(fā)家、發(fā)展到衰落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敘述過程,而是直接找了一個點,一個橫截面來講中國商人和朝廷、民眾之間的關系。該劇雖有一些歷史依據(jù),但從總體上講,不是一部真實的歷史劇,而是古裝題材劇,李向民認為文藝作品不應該過多拘泥于具體的事件,而在于展現(xiàn)那個時代的精神和風貌。
與會專家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大清鹽商》站在當代視野的高度,從挖掘、弘揚地域歷史文化優(yōu)勢這個角度,重新發(fā)現(xiàn)了揚州鹽商這類特殊的商人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們作出的特殊貢獻。有專家指出,如今大部分古裝劇都把重點放在了宮斗、娛樂、戲說上,歷史正劇成了稀缺的品種,尤其是缺少有歷史品位、有穿透力,能夠給人一定力度的好作品。我們應該把長篇電視劇當成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來看待,不能僅當成討觀眾開心、逗樂的東西。而《大清鹽商》通過再現(xiàn)乾隆中晚年的歷史,藝術地反思了為政之道,凸顯了擔當意識、民本意識和家國情懷。該劇的播出再次讓我們審視歷史劇究竟應該怎么拍,應該堅持什么的問題。對此有專家認為,歷史劇應該堅持傳遞正能量,不浮躁,不戲說,有底蘊,有意境,有堅守,并在堅持歷史劇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使真實和虛構相互依托。只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才能給觀眾歷史營養(yǎng)、思想啟迪、精神美感,才能獲取精神能量,這是一條歷史劇創(chuàng)作應該提倡的道路。此外,該劇在思想觀、歷史觀上的新突破也得到了專家的肯定。從汪朝宗到阿克占再到乾隆,劇中人物都不能用好壞來區(qū)分,甚至每個人都有一定的使命感,雖然最終他們也改變不了歷史前行的軌跡,但該劇展示了一個商人的擔當、一個官員的擔當、一個君王的擔當。這個突破可以說在今天有很強的警示性。 (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