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短篇小說在題材比重上發(fā)生了變化,勢頭正勁的城市題材已逐漸取代日益衰落的鄉(xiāng)村書寫,成為當前的創(chuàng)作主流。鄉(xiāng)村題材和城市題材的一衰一興之間,恰恰反映了中國社會從鄉(xiāng)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時代轉型。
在文學這個成員眾多的大家庭中,短篇小說似乎是一個熱鬧的絕緣體,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直不溫不火。2014年的短篇小說依舊發(fā)展平穩(wěn),正在進入一 種常態(tài)化、慣性化的書寫模式。有意思的是,短篇小說在題材比重上發(fā)生了變化,勢頭正勁的城市題材已逐漸取代日益衰落的鄉(xiāng)村書寫,成為當前的創(chuàng)作主流。鄉(xiāng)村 題材和城市題材的一衰一興之間,恰恰反映了中國社會從鄉(xiāng)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時代轉型。
《人民文學》今年分期推出了兒童文學、網絡文學、武俠、軍事等短篇小說專題。知名網站豆瓣通過“單行本”或組織對網絡文學短篇年度作品的評選與 評獎,使短篇小說成為網絡文學新的熱點或抓手。比如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走過》的意外暢銷,四篇小故事被賣出影視版權,這讓很多人發(fā)現網絡文學中真正最有 生產力的并非長篇,而是從博客體、論壇體到140字的微博體,以及現在的微信體等各種微文本——這些實驗,都逐漸被網絡長篇文本所吸收和消化,并在“經典 化”和“主流化”的過程中,被影視劇等吸納成為其“暢銷元素”。事實上,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還是讀者的接受心理結構,或是評論家的評價、評選體系,短篇 小說和網文界都是“最不具有差異”(相對比網絡類型小說而言)、最容易溝通與融合的。傳統短篇小說與網絡平臺的曖昧關系,也許會為日漸冷落的短篇小說找到 未來發(fā)展的全新路徑。
具體從作品來看,2014年的短篇小說在平穩(wěn)中前行,在思考中探索,涌現出了諸多優(yōu)秀之作。
對紛雜世相的真實投影
通覽2014年的小說,那些直指當下現實,對雜紛世相、幽微人性及各種社會問題進行真實投影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劉慶邦的《貼》描寫礦工生活, 借一個亡靈的視角來審視礦工一族的“生之多艱”,構思奇特,敘述低回,字里行間飽蘸泣血之情,催人淚下??膳c之對照閱讀的是陳應松的《鐵疙瘩》。小說通過 記敘底層勞動人民之死,以“骨渣子、彩石子、鐵疙瘩、舍利”等物象喻示死者裴和尚被分割的靈魂,強烈批判了社會的殘酷和人性的冷漠。
張楚的《野象小姐》寫了幾個身患癌癥、久病成友的女人,她們彼此的關系折射了當下社會的復雜特征,對人性的真與善進行了深刻定位。雷默的《正在 消失的模樣》以照片映現人心世道,深刻展現小人物的悲劇命運。鄭小驢的《贊美詩》通過描寫“北漂”青年對一起合租的女孩的情感變化,在贊美與詛咒之間產生 撕裂尊嚴的錯位,讓讀者直面現實之痛。吳君的《關外》、柏祥偉的《火燒》、李心麗的《臘月》、陳再見的《人物二題》等,或寫“賤民”的血淚人生,或寫年輕 漂泊者的困難艱辛,或寫“打工者”的美好人性,這些作品將筆觸伸向底層民眾,真實展現了這個群體的生存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