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必總是那么悲情,總是那么沉重,總是居高臨下,它也可以玩起來,也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事,使我們于快樂中得到啟示。
在網(wǎng)上發(fā)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再邀三名好友參與,受邀者要么如法炮制,要么向慈善組織捐款。近日,這項名為“冰桶挑戰(zhàn)賽”的接力游戲轟動美國,比爾·蓋茨、扎克博格、庫克等均參與其中。
該挑戰(zhàn)也迅速傳入國內,雷軍、周鴻祎、羅永浩、古永鏗等均表態(tài)要“以身試冰”,卻被不少網(wǎng)友批為作秀,更有人建議“和老外一樣澆冰水多無聊啊,不如澆開水”。
其實,就算是作秀,只要有利于公益事業(yè),有何不可?用完人標準來要求行善者,未免過苛。
問題在于,長期以來我們一提起慈善,總是滿臉崇敬,刻意營造出嚴肅氛圍,卻忽略了在每個普通人心中,都有道德渴望,都有利他的沖動,慈善也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恰當激勵,人人都可以成為慈善家。
但,這個激勵并不是領導稱贊兩句、在紅紙上寫寫名字那么簡單,而是要不斷探索更新穎的形式,讓人們喜聞樂見,主動參與?!氨疤魬?zhàn)賽”給我們最大的啟迪就在于:慈善不必總是那么悲情,總是那么沉重,總是居高臨下,它也可以玩起來,也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事,使我們于快樂中得到啟示。
任何一個事業(yè),人們發(fā)自內心想?yún)⑴c,才會擁有持久的生命力,而靠提醒與刺激,只能是表面熱鬧,其行不遠。
但,吸引大家主動參與并不是件簡單事,冰水澆完了,慈善還要繼續(xù),這就得不斷想出新節(jié)目、創(chuàng)造新議題,可現(xiàn)實困境在于,在傳統(tǒng)科層制度的框架下,鼓勵的往往是謹小慎微、按部就班,而非創(chuàng)造精神,這就給了一些人以懶政的空間,他們只會說同樣的話、走老路子、抄襲過去的方案,而當慈善的面孔上失去了微笑與親切,那么,大家自然會以為那是有錢人的事,是別人的事,是崇高到不食人間煙火的偉業(yè)。
人人都在看別人,無法獲得相應的道德體驗,長此以往,慈善就會失去地氣,難免異化為小圈子的炫耀品,這不僅會傷害共同利益,還會造成公共道德環(huán)境的劣化。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就要從根本處抓起,除了建設更透明的機制之外,還要發(fā)揮主動精神,開動腦筋,真正創(chuàng)造出一批百姓關心、愿意參與的議題來。
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