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除大陸本土外,還包括港、澳、臺地區(qū),遠及日本、韓國乃至歐美等世界各地的華人。
漢字文化圈又稱“儒家文化圈”,主要指在歷史上受中華政治和儒家文化影響,現(xiàn)在或曾經(jīng)使用漢字,有相近文化習俗的區(qū)域。一是中國文化本土,包括港澳臺,屬于“地理中國”范疇;一是海外異域,涵蓋日本、朝鮮、韓國、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qū),屬“文化中國”范疇。
港澳臺至今仍使用繁體字,沒有經(jīng)歷“文革”的沖擊,保留了令人驚艷的傳統(tǒng)文化。香港的書法研究,主要由兩批人士所組成,一是大陸開放以后,移居香港的研究者,二是香港原有知名人士。這其中,老一輩的如泰斗饒宗頤先生,中年學者有李潤桓、莫家良等。澳門書法代表人物如已逝的梁批云先生。臺灣則有傅申、張炳煌、賴賢宗、林麗娥等。
中國明代中晚期對近現(xiàn)代韓國書法影響巨大。由于政治背景的關系,所引進的主要是相對溫和、平實的書風。當代以金膺顯、權(quán)昌倫、楊鎮(zhèn)尼等為代表。
日本書法主要由“關西派”的村上三島、今井凌雪、古谷倉韻、栗原蘆水,“假名派”的杉岡華邨、高木圣鶴,“篆刻派”的梅丁齋等為中心組成的日本書藝院,以及“關東派”的謙慎書道會及金子鷗亭創(chuàng)立的創(chuàng)玄書道會組成。中國大陸書法界所熟悉的名家還有很多,如內(nèi)藤湖南是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青山杉雨曾創(chuàng)立日本最大的書法團體讀賣書法會并任總務,井上有一在1952年和森田子龍、江口草玄等結(jié)成“墨人會”。
美國社會的書法研究自然以華人為主。長期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的張充和女史乃沈尹默先生的弟子。張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1949年隨其丈夫德裔學者傅漢思移居美國,年近百歲,仍筆耕不輟。
他者視角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但書法的傳播是無限的,折射出中國文化超凡的魅力和巨大的影響力。
世界各地有很多的漢學家,雖然生長在另一種社會環(huán)境,卻熱衷于研究中國文化。眾所周知的《神斷狄仁杰》便出自荷蘭人高羅佩之手。高羅佩曾與沈尹默、齊白石等名流交往,對中國文化的迷戀達到狂熱的程度,品茶、弈棋、撫琴、吟詩、作畫、練字、治印、寫小說,儼然名士。
英國教授柯律格著有《雅債》一書,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出發(fā),借鑒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成果,重新梳理了文征明與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并從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將文征明還原為社交網(wǎng)絡中的文人雅士。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雷德侯是西方研究中國藝術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著有《清代的篆書》和《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tǒng)》等代表作。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用了八年完成《漢字王國》一書。林西莉的瑞典名字是塞西麗亞·林德奎斯特。上世五十年代隨漢學家高本漢學習,迷上漢學。林西莉在書中對每個字進行了刨根問底的探討,并以散文的筆法闡述了來龍去脈,揭示了其中的美,由此生發(fā)開去,揭示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稘h字王國》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七八種語言,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主要讀物之一。
書法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見證。東西方時空交匯,歷史不再是單純的縱向,而是縱橫交錯,西方文化的影響無可避免。以西學思維模式或中西思維結(jié)合來評論、思考有關書法的一些問題,可以做到角度新鮮獨特、客觀、理性,但要避免盲目發(fā)揮。文化傳播沒有時空限制,任何一種先進的文明都是應該學習的對象,通過“他者的視角”能夠提供一種有益的參照。(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