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李光正)冬至也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它與夏至相反,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至長期以來備受國人關注和喜愛,已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所以,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說,冬至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要祭拜祖先。如今,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的習俗依然在很多地方流傳,并且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飲食文化。北方地區(qū)有宰羊過節(jié)、吃餃子等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早餐吃冬至湯圓、米團、長線面的習慣。正如古詩“家家搗米做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所描述,寄予合家團團圓圓之希望。中餐一般吃餛飩。說到吃餛飩,南方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春秋時期,吳國一次宴會恰逢冬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西施便用薄面皮包餡做成耳朵形狀的點心,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見這昏君渾渾噩噩,就隨口譏諷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jié)美食,這習俗也傳到江南各地,“餛飩”的食字偏旁為后人所改。
冬至吃餃子是北方人的普遍習俗。在北方地區(qū),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貴賤,餃子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進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驅(qū)寒矯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乃至商洛一帶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艷質(zhì)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白居易的《冬至夜懷湘靈》一詩雖然道出冬至之夜的漫長和孤寂。但我總覺得,冬至,是夜晚的節(jié)日。沒有哪一個夜晚能夠神秘和美妙得超過冬至這一晚。在冬至的夜里,你不妨和黑夜一起躺下,熄了所有的燈,讓黑夜蔓延,浸染。把心倒出來,全都留給這一夜,讓它盛滿夜的深沉。然后,和著夜一同睡去。你會覺得,夜晚是那么清新溫暖。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過多思慮,不為塵世間的瑣事牽絆,簡單明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