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商洛之窗訊 若白
“看家本領”說
習近平同志去年三月在一次講話中要求全黨干部,特別各級領導干部,要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提高“看家本領”。這一要求,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針對性,值得認真深思和努力實踐。
所謂“看家本領”,就是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和工作能力。“本領”通俗地說法就是“本事”。陜西農村有一句農民常說的話:“看家本事當家地”。指的是居家過日子,要使日子過得好,當家人一要有一套技能手藝,治家才能;二要有幾畝旱澇保收的農田。如果缺少前者,即便有家業(yè),有好地,也難過上好日子。群眾把這種當家者稱為“百無一能的浪子”,是瞧不起的。還有一句俗語叫“手中有藝不算窮”。說的也是本領的重要性。否則不光家里的日子過不前去,家人受連累,有些兒女婚嫁也成問題。
習近平同志很善于從民間語言中吸取營養(yǎng)智慧。近兩年來他在一系列講話中,經常征引民諺俗語,諸如“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打鐵先要自身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等等,鮮活生動,極富說服力,深受群眾歡迎。“看家本領”這句話,顯然也是來自群眾語言。這些也構成了他極有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增強了他的人格魅力,受到學界的關注。
回顧歷史,“本領”或者說“本事”這個詞長期以來竟然被許多人“異化”了,變味了。
黨風不正,世風污濁,人們往往以為是改革開放以后才出現(xiàn)的。其實早在十年文革中,就起于“青萍之末”了。三年自然災害,由于天災與人禍的共同因素,國家經濟受到很大影響,剛剛調整恢復有了起色,文革風暴驟起,“革命造反”壓倒一切,國民經濟遭到更大破壞,于是出現(xiàn)了今天人們常說的“物資困乏時代”。因而“走后門”成為一個時代特點,子女安排就業(yè),稀缺物資購買,都要通過人情關系“走后門”才能辦成。這種人就被普遍看作“神通廣大”“有本事”的主兒。此風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資匱乏的狀況逐漸不復存在,“走后門”套購物資退出了社會生活。但是官員“傍大款”“官商勾結”倒買倒賣成為九十年代的風氣。這樣的人物被許多人又看作“有本事”“有能耐”的能人。九十年代后期到新世紀的近十年,敢于公權私用,插手重大工程建設,大膽收受賄賂;安排提拔三親六眷;大搞政績工程,沽名釣譽;善于投機鉆營,玩權術,左右逢源,攀爬升官者,被人稱為人“活道”“會來事”“有本事”,等等吧!總之,有“本事”已失去它本來的正面意義,完全異化變味了。所以,習近平同志關于“看家本領”的論述,在筆者看來,不僅是對廣大干部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對“本領”的嚴肅“正名”。
習近平同志在去年6月的一次講話中,痛批現(xiàn)在干部隊伍中一些“圓滑官”“老好人”“墻頭草”“推拉門”式的人物,可謂抓住了典型。這類人物雖不能說是多數(shù),恐怕遠不是個別。他們“學風不濃,玩風甚盛”,其例可以說枚不勝舉。在他們心目中并沒感到“本領恐慌”,而是把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黨史、國史、文學、哲學等等,看作迂腐,看作“書生氣”。他們僅靠上級文件過日子(看文件當然是需要的),辦公室批文件,會上念文件,會后改頭換面發(fā)文件,講起來慷慨激昂,頭頭是道,實則不過“等因奉此”而已。如此的“本領”談何創(chuàng)新開拓?
讓“本領”回歸它的本來含義,是轉變世風,改變黨風的時代要求,亦是從嚴治黨的題中應有之意。學以修身,學以益智。恐怕只有認認真真讀一讀馬列經典,學一學黨史、國史,再懂一點文學藝術,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在堅實的理論與文化修養(yǎng)的基礎上,并切實內化于心踐之于行,方可真正打造出一身“看家本領”。12月8日記